
社会对于女性与男性的偏见问题,一直是一个大热的话题。
针对同一感情事件性问题,对于不同性别,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社会偏见问题。“很少会有人说这个男人很成功,但是他离过婚;但会说这个女人很成功,可是她离过婚。”“一个27岁离过婚的女人和一个35岁未婚的女人,你会选谁做老婆?”就这个问题分别在街头采访了各种男性,大致得到了这些回答:

第一种回答是选择35岁未婚,不选27岁离婚;
理由是因为银镜买了二手车和二手房,不想再捡个二手货当老婆。很明显,言外之意则是很介意女性有“离婚”这一历史,觉得这女人边不再“清白”。

理由是因为觉得35岁还单身,肯定是因为长得丑,嫁不出去。甚至还有另一位说是因为担心35岁高龄产妇生不了孩子,怕没儿子送终。

讲真,回到这个问题本身“27岁离过婚”与“35岁未婚”女性,这个命题出发点便透露着对女的社会偏见。因为它在最开始便带有一种对于女性婚姻与年纪的偏见暗示,从最开始便已将她们列入了次等选择题中。为何不是“一个27岁离婚男性与一个35岁未婚男性”的选择命题呢?她的这一话题经常在各大论坛被人翻出来,作为攻击女性的论点。但与她话题截然相反的便是关于脱口秀演员庞博“英年早婚”话题。

后在某次脱口秀中他自曝已结婚,将其“英年早婚”话题推上热搜。社会对于女性与男性的包容度,从来都不是在同一天平。似乎女性若是未婚,年纪越大则越遭人指责,被人嘲笑成为“老姑娘”;而男性年纪越大反倒越像是个“香饽饽”,甚至可以被外界誉为“黄金单身汉”。

就像对于颜宁的评价,即使成为一个出色的女科学家,“40岁未婚”就变成了她没有那么成功的证据。
难道仅仅因为婚姻状况,就能成为评判一个女人成功与否的标准?
其实未必吧!
能够在芸芸众生中寻得相守一生的固然美好,但一个人的生活未尝不是一种清欢。
并非说女性不应选择婚姻与爱情,而是不应该只把目光放在年龄与婚姻上。
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那么一个命定的人出现,或早或晚。
在他还没出现时,不要因为世俗评价去影响自己,做出草率决定;
因为你要相信总有一天,那个他会踩着七彩祥云穿越云海与你相拥。
很喜欢《何以笙箫默》中男主何以琛说的一句话:
“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,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!而我不愿意将就。”

爱情不能将就,婚姻亦是如此。
若遇到对的人,大可放心去爱,拥抱爱情与婚姻;
如若没有遇到,安心等待,总有一天他会来到你身边。